北京城市副中心马拉松跑团排行榜新玩法,300多跑团近4000人参与
北京城市副中心马拉松跑团排行榜新玩法,300多跑团近4000人参与
马拉松不仅是个人的挑战,更是团队的荣耀。今年的北京城市副中心马拉松有了新玩法——“跑团排行榜”,凡是跑团都可报名参赛,主办方将根据参赛人数、完赛率等多项指标进行评比
跑团比拼新玩法
今年,北京城市副中心举办了一场马拉松,采用了“跑团排行榜”的新机制。所有跑团都有机会报名参加。在评选时,主办方考虑了参赛人数和完赛率等多个方面,对表现好的团队给予了奖励。这种创新方式吸引了北京及附近300多个跑团,约4000名跑者积极报名。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有67家跑团成功组建了队伍,这一结果使得赛事的受欢迎程度攀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峰。
跑者日常训练量
刘慧映是人大校友跑团的一员,她训练十分刻苦。她每周至少跑步四次,每月跑步总里程数约250公里。此外,她每周还会进行25至30公里的长距离跑步训练。她这样做是为了增强身体的最大摄氧量,提高心肺功能,同时让肌肉和关节适应长时间的运动。她的锻炼力度远超一般跑者,十年来的跑步生涯让她对这项运动愈发沉迷。
领跑员新任务
刘慧映多了一个身份,那就是本届北京城市副中心马拉松的领跑者。组委会交给他一项新任务,那就是每周都要按照特定速度和节奏跑步。在马拉松赛道上,领跑者有个昵称叫“兔子”,他们给选手们提供了完成比赛时间的参考。这已经是刘慧映第13次当领跑者了,而且这次还是他第三次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马拉松的选手们领跑。
领跑关键在稳定
刘慧映,即“兔子”,深知掌控速度的必要性。他强调,维持恒定的速度至关重要。只有他本人能保持匀速前进,其他选手才有机会跟上,进而取得佳绩。若速度波动,不仅会妨碍跟跑者,还可能让所有选手难以完成赛事。这充分体现了领跑员所承担的巨大责任。
特别赛道意义深
今年比赛选在了新建成的人大通州校区作为终点站。刘慧映还有她的跑团伙伴们一听说这个消息,都兴奋不已。能在母校完成比赛,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这里承载着他们的青春记忆和求学时光。对他们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场竞赛,更是一场对过往的回顾,也是对母校的敬意。
跑团发展展风采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们组建了马拉松跑团,起初成员并不多。但到了2018年,跑团成员数增长到500人,并在2019年正式升级为官方校友跑团。现在,跑团规模已经壮大到1200人,成员遍布全国各地。这次,跑团有200多人参加了马拉松赛事,创下了报名人数的新高。他们将以红色方阵的形式,展现出团结和奋进的精神风貌。
这场富有意义的马拉松赛事,你觉得集体参赛或是个人挑战,哪个更有收获?不妨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同时别忘了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