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人大人

刘莹:中国人民大学讲师与硕士生导师的学术成就与研究领域解析

刘莹:中国人民大学讲师与硕士生导师的学术成就与研究领域解析

教师风采_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学术背景非凡

刘莹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时受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联合培养,成为博士。她还在北京大学日语系担任博雅博士后,并在成均馆大学韩国哲学系担任客座研究员。这样的学术背景非常丰富和杰出,为她的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的求学之路遍及多所国内外高校,拓宽了学术视野,让她得以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术资源。

跨学科求知欲强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教授_中国人民大学讲师_中国人民大学名师

尽管刘莹在研究生时期选择了中国哲学作为研究方向,但她依然积极选择了文学院和历史学院的课程进行学习。进入博士阶段后,鉴于日本儒学史与日本思想史之间的关联,她选择了北京大学历史系唐利国教授开设的所有课程,并深入研读日语文献。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使她能够从多个角度吸收知识,从而使得她的研究不再仅限于一个领域。

研究方向选择

刘莹回忆起当初选择研究日本和韩国儒学史的缘由,她提到研究中国哲学是出于个人意愿,然而对日本和韩国儒学史的研究则是在导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曾经有老师建议她放弃,认为日本儒者的学问对中国哲学研究者吸引力有限。然而,她经过深思熟虑,认识到无论选择哪个方向,都会遇到困难,每位研究者的研究路径都有其挑战。这样的认识让她坚定了选择自己道路的决心。

新领域拓展

在北大日语系深造期间,刘莹涉猎了新的学术领域,着手研究词汇和概念的历史,这一转变恰好为她研究日本儒学近代演变提供了契机。在金勋教授的指导下,她开始学习韩语,并在成均馆大学担任客座研究员,对“东亚”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新领域的探索让她的学术生涯得以不断拓宽。

海外学习收获

刘莹是国家公派至日本东京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同时,她还作为客座研究员参与了成均馆大学的交流项目。在海外求学的过程中,她结识了许多好友。当她在中日交流史、词汇史等领域遇到难题时,总有人伸出援手。这些朋友以及学习经历极大地丰富了她的研究资源,并增强了她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讲师_中国人民大学名师_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推动学术交流

刘莹提到,在探讨各国儒学的历史交流时,最大的难题在于彼此间的认知不足。她坚持这一理念,特意邀请了日本和韩国的专家进行讲座,以此促进儒学研究的国际对话。此外,她还组织了面对面的交流活动,让不同领域的教师分享心得,并激励大家进行跨学科和外语学习。这些举措有助于学术领域的融合与进步。

刘莹采用的这种涉及不同学科和文化的学术研究方式,对个人学术进步以及学科领域的发展有何意义?若您认为这篇文章有参考价值,请记得点赞并转发。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教授_中国人民大学讲师_中国人民大学名师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