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讲师冯庆硬核讲座:澄清义气在历史语境下的意涵与江湖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讲师冯庆硬核讲座:澄清义气在历史语境下的意涵与江湖问题
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讲师、《中国人的义气:诗化江湖及其政治经验》作者冯庆在新周刊旗下硬核读书会第七次“硬核讲座”上的讲座文字稿。何为“江湖”,何为“义气”?
江湖的现实经验
在现实生活中,“讲义气”这一伦理观念在江湖中颇为常见。江湖,这样一个现代公共法理难以渗透的社会网络,其形成与过去中国文化普及率不高有关。那时,许多人并不识字,儒家伦理观念主要通过戏曲、小说等民间文艺形式进行传播。例如,古代评书在茶馆里讲述江湖故事,让更多的人受到了伦理的熏陶。
现在,民间所讲的义气与人的生理节律紧密相连,不知不觉地融入了日常生活的节奏,变成了道德的一部分。比如说,一些江湖中人一旦听闻兄弟遇到困境,生理本能就会驱使他们立刻伸出援手,这便是义气在生理节律中的具体表现。
武侠文化里的义气
大众文化中提及江湖,人们常会联想到金庸和古龙所创立的武侠文化。在他们创作的武侠故事里,义气占据着核心位置。以金庸的《天龙八部》为例,萧峰为江湖正义和兄弟情谊而战,对抗压迫,充分体现了大侠的豪迈气概。
国风文化深受青年喜爱,其中包含着对义气的推崇。在国风动漫里,角色们为朋友和正义不惜付出一切,这种行为让作品更具魅力。同时,这也让义气的理念在年轻人中广泛传播。
海外华人与义伦理
海外华人身处异国,往往依赖“义”这一伦理观念与陌生人交往。他们背井离乡,在陌生的土地上建立社团,用义气来巩固彼此间的联系。比如在唐人街,华人社团之间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和解决困难。
凭借“义”字,海外华人构筑起了自己的社交圈和防护网。不少华人团体开设了公司,成员间互帮互助,齐心协力把生意规模扩大,稳固了在当地的位置,同时代代相传,弘扬了中华文化。
黑帮电影中的义气呈现
众多香港黑帮题材的电影中,常常包含着仪式感以及帮派文化的描绘。以《古惑仔》系列为例,其中不仅呈现了加入帮派的仪式,还体现了成员间的深厚情谊。这些作品揭示了帮派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这些影片为传统的帮会文化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英雄本色》这部电影,吴宇森导演着重展现了传统的义气精神,让观者深受黑帮兄弟间深厚情谊的触动。影片中的场景,让人深刻体会到在黑帮世界中,义气是多么的重要。
早期电影对江湖社团的描绘
《洪门三柱香》这部电影,拍摄于八十年代,描绘了洪门这类神秘组织。影片中展示了地下帮派、江湖社团的内部仪式和运作机制,包括秘密手势、暗号、茶碗阵等。通过这些细节,观众得以窥见当年江湖社团的神秘文化。
这类影片揭示了那个时代江湖界的风貌与规范。纵然与现今社会相去甚远,它们却是对历史的一个缩影。比如茶碗阵这样的传统交流形式,在影片中的呈现,让今人得以窥见昔日江湖人士的智慧与规矩。
现代语境中义气的尴尬与感动
在现今社会,竞争激烈,利益纷争不断,坚守道义往往显得有些不切实际。以商务洽谈为例,若单纯依赖义气,很可能会在利益上受损。然而,这种忠诚与义气却常常令人动容。
现代生活中,理性与利益被看重,而义气则常带有情感色彩和无私精神。在不少紧急情况下,陌生人彼此伸出援手,这种义气让人感到温馨。以地震等灾害为例,志愿者们相互支持,这正是义气的生动展现。
在现今社会,你认为“义气”这样的古老道德观念是否依然有其价值?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同时请不要忘记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