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2023 - 2024学年:本科生、师资及专业变化情况分享
中国人民大学2023 - 2024学年:本科生、师资及专业变化情况分享
本文将从中国人民大学2023-2024学年本科生情况、师资情况、专业变化情况、升学就业情况等方面进行分享一、本科生情况2024年录取本科生2945人
人大经管法专业广受好评,同时,在人工智能这一领域,其能力同样不容忽视。而且,2024年的招生政策和专业设置都将有所调整。接下来,我会为大家详细介绍中国人民大学在2023至2024学年的各个方面的情况。
本科生规模
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了关于本科生招生的最新消息,成功招收了2945名本科生。至此,该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的总人数已经增加到了11678人。这一数据充分显示出学校对新鲜人才的强大吸引力,吸引了众多学子汇聚于此,共同在校园里追寻梦想。他们的到来也为校园生活增添了更多色彩。
近三千名新生踏入人民大学的校园,这标志着他们人生旅程的一个全新阶段。他们在此将专心致志地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投身于各类活动中,结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我深信,在接下来的几年间,他们必将收获满满,并实现各自的梦想和目标。
师资力量
中关村校区拥有1962位专职教师。其中,80.9%的教师具备高级职称,96.2%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这样的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师不仅学历和职称都很高,而且教学和科研经验十分丰富,他们能够引领学生深入知识的深处,不断进行探索。
分析教师年龄段的分布情况,我们发现35岁以下的教师占比为18.7%,35至50岁的教师占比为47.9%,而50岁以上的教师占比为33.4%。在这个团队中,老中青三代教师紧密合作,既由经验丰富的长者提供指导,又由充满活力的年轻教师带来新思维和新方法。这样的年龄结构对于学术的传承和创新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专业调整
2024年,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措施。它们包括新设的“中国古典学”课程和“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设立“中国古典学”是为了传承和深入研究我国的传统文化;“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则是紧跟科技进步的潮流,着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
同时,我们增设了“全球治理与国际事务实验班”以及“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基地班”两个新的项目。这些项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育那些既拥有国际视野又具备跨学科技能的综合性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国际社会在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
升学就业
2024年,我国人大校园里,2806名本土学子和142位国际友人都圆满完成了学业。在这群优秀学子中,有363人不仅拿到了辅修学士学位,还有124人取得了辅修专业合格证书。这一喜人成果,生动地体现了同学们勤奋刻苦、勇于进取的精神状态,以及他们追求多元知识的渴望。
2024届的学生里,预计将有约1076名同学获得保研机会,这个比例大概在34.43%左右。本科毕业后,多数同学打算继续深造,当然,也有不少同学选择直接进入职场。凭借着学校的良好声誉和个人的专业知识,他们在求职市场上颇受欢迎。毕业生就业范围十分广泛,无论是外交部等国家机关,还是众多银行、大型国有企业,甚至是一些知名企业,都遍布着人大毕业生的足迹。
人工智能课程
许多人觉得中国人民大学在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律学科上表现优异,然而实际上,它在人工智能领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自2021年开始,该校就将公共计算机课程升级为数据与信息技术平台课程,并要求所有本科生都必须学习,而且还在逐年拓宽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教学范围。
现在,不少学院在学校里开设了相关课程。比如法学院,它们开设了“人工智能与法律规则”等课程,目的是将人工智能和法学知识深度融合;再者,商学院也推出了“商业智能机数据挖掘”等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在商业领域能够熟练运用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研究平台
2019年,学校成立了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同时建立了若干高端科研平台。这些平台中,有四个实验室特别值得关注,比如中国外文局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建设的那家国际传播大数据智能实验室。这些实验室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优越的科研环境。
中国科协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同设立了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还有教育部直属的“新一代智能搜索与推荐”工程研究中心。这些研究机构汇聚了众多科研人才,他们在此开展前沿研究,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各位对人大2023至2024年度的相关事务有何高见?欢迎点赞、分享此文,并发表您的看法,让我们共同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