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首次负增长,意味着什么?
2022年中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首次负增长,意味着什么?
2022年,中国人口形势发生转折,出现自1962年以来(近61年来)正常发展状态下的首次人口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1月17日发布的最新数据
我国新生儿数量持续减少,人口增长出现负向态势,这一复杂的人口现象正对社会经济发展构成重大挑战,以下将分步骤为您详细剖析其具体状况。
出生下降主因
陈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指出最近新生儿数量出现下滑,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育龄妇女数量的减少。再深入分析,社会经济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都使得人们的生育意愿有所减弱,这些因素无疑是导致生育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以现在的年轻人为例,他们正面临着买房、孩子教育等多重压力,这些压力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生育的计划产生了影响。
人口负增长提前
中国人民大学的人口学专家宋健指出,生育率长时间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全国人口负增长的时间比预期提前到来。与此同时,人口总量达到最高点的时刻也在提前,且这个最高点的高度也在持续减少。自1992年起,总和生育率便低于了维持人口稳定所必需的水平,人口的自然增长趋势已经转变为负增长。目前,人口负增长的态势正在加剧,人口形势愈发严峻。
不同负增长类型
宋健指出,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人口减少现象并非首次,死亡往往是主要原因。然而,如今这一现象已转变为以生育率下降为主的负增长态势。这种新的负增长形势更为复杂,处理起来也更为困难。以往,负增长现象通常以死亡为驱动力,多由战争、灾害等外部原因造成;而如今,负增长主要受生育率下降影响,这与社会经济状况和公众观念紧密相连。要解决这一问题,显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
长期负增长趋势
张许颖提到,从长远发展的视角看,人口减少的趋势愈发明显,预计到2050年,每年将有超过千万人口减少。在2060年之前,这种减少主要表现在儿童和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下降,同时老年人口数量却在增加。这样的变化无疑会对未来社会的劳动力供给和养老责任产生巨大的压力。
劳动力提前下降
童玉芬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知名学者,指出我国劳动力数量的减少比人口总数的减少现象提前了十年。自2012年开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达到了峰值,即10.06亿。然而,这个数字逐年递减,到了2021年,已降至9.49亿。每年减少的人数大约为712.5万。将来,劳动力的规模预计还会继续减少,而与此同时,人口的年龄分布也将逐步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
生育政策新挑战
自三孩政策实施之后,生育相关的扶持措施逐步增多,然而,人口下降的势头似乎正在加剧。与此同时,结婚和生育年龄的推迟、同居比例的上升以及离婚率的攀升等新现象,为生育问题增添了新的挑战,迫切要求生育扶持政策持续跟进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人口结构复杂多变,大家都在认真思考,究竟应该推出哪些生育扶持措施,才能有效激发人们的生育愿望?欢迎点赞和转发,同时也在评论区发表你们的观点。